

冀北找矿实现新突破
矿,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根子。
发现异常见到矿,是地质工作者魂牵梦绕的不懈追求。为了这个追求,他们不畏酷暑严寒,风餐露宿,更有甚者,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……。欣慰的是,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,大队地勘院地质工作者们的心血与汗水得到了回报,且展现出滚动发展的不错前景。为此,我们鼓与呼。
——题记
近日,从张家口赤城县野外工作区传来找矿捷报,大队地质勘查院承担实施的2013年河北省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《河北省赤城县高栅子-上瓦房一带铁银多金属矿预查》和《河北省赤城县正沟银多金属矿预查》找矿取得重大进展。这是继我队90年代初在张家口地区发现万全寺银金矿床、青羊沟铅锌矿床后的又一重大找矿发现,是我队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,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一大亮点。
选准靶区 突出立项
去年伊始,为了立足河北省地质找矿,大队召开了地质找矿突破动员大会。大队领导在会上表示了殷切希望,并鼓励地质队员们抓紧行动,力争突破。为此,院长廖细元、副院长薛浩江、总工高百林积极组织,认真谋划如何完成好申报任务。饱经风霜、富有经验的老专家们把队里所有冀北的资料都搬了出来:他们根据冀北成矿条件、成矿规律、控矿因素、找矿标志,对区域内地质矿产、矿点、航磁、化探异常等综合找矿信息进行分析研究,仔细对比,紧紧围绕主攻矿种和主攻矿床类型,确定了找矿靶区,为项目立项提供了可靠依据。
为把握住时机,地勘院兵分两路:一路去省国土部门落实所选靶区探、采矿权重叠情况,进行野外实地踏勘,编写立项申请书。一路由项目负责人模拟省厅汇报、技术人员现场查找问题等事项,进行模拟演练,并最终提出了修改设计和方案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《河北省赤城县高栅子-上瓦房一带铁银多金属矿预查》、《河北省赤城县正沟银多金属矿预查》等四个项目在河北省国土厅的专家评审论证会上全票通过,顺利入库——这也成为我队承担国家项目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。
精心组织 稳步推进
为圆满完成2013年省下达的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,地质勘查院在项目管理上颇费心思:项目负责人以老带新制,工期采取包干分配制,进度实行周(月)报制,工程质量实行监管巡回制等诸多有效办法,稳步推进找矿工作的进程。
冀北俗话说,“一年两次风,一次刮半年。”这是项目施工地张家口地区的真实写照。而我们的地质队员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,翻山越岭,采样、观测、记录、描槽、取芯……一步一步的完成地质找矿工作的科学程序。
赤城县正沟项目组由李俊祥、郝伟工程师负责。此项目组是一支包括地质、物探、化探等30多人的综合队伍。
通过繁重的地物化工作,圈定出破碎带,发现综合异常。
现场验收 专家赞赏
10月31日,队、院领导王秋印、夏训银、廖细元、高百林来到矿区,先后慰问了赤城县高栅子项目组、正沟项目组,并陪同张家口市有关部门的领导深入工区检查、验收。他们深入一线,察看槽探、钻探工程,仔细检查原始编录,翻阅原始记录,细心观察岩矿心,该检查的项目,一个不漏的进行了检查。同时,对整个情况予以了评价:对赤城县高栅子项目组、正沟项目组取得的找矿效果深感满意并高度赞赏——项目明年滚动续做已成定局。
面对冀北地区的复杂地形,过去很多地质队伍都做过工作,但找矿效果并不理想,一直没有实际性突破,一一放弃是理所当然的。“这次见矿,足以说明我们的找矿意识、技术水平及职工素质都有了明显增强,大队的知名度在同行内将再次提高。身为五一九人,我们倍感自豪。”队长王秋印饱含深情地话语一直回荡在山谷。
“环境苛刻,找矿难。”是的,找到大矿、富矿更难。“投入100%的精力,不见得能有1%的回报。”大队总工程师夏训银如是说。“找矿关键要有资金投入,没有资金投入勘查,想找到矿只能是梦想。”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,我队充分利用国家资金开展了地质找矿工作,并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绩。相信在大队的统领下,今后的找矿工作会越来越好。圆“矿梦”之时,一定会及早到来。
沟壑越过,坦途还远吗?